本月最专业炒股配资,2023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顺利结业。来自世界各国的22位青年汉学家在沪开展了多项专题交流和深入考察,身临其境地了解上海,感触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机与活力。近日,7位青年汉学家应邀畅谈了他们看到、听到的“上海精彩”“中国故事”。
「上海是一个交汇点,是一个全球中心」
上观新闻:俗话说,“百年中国看上海”。你们之前来过上海吗?
申祥风(墨西哥经济和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上海,第一次来到中国。来之前,我就知道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但来了后发现一切还是出乎我的意料。
在上海的这些日子里,我看到没有贫穷、肮脏,有树木和公园,有快乐和勤劳的人们。这是一座令人惊叹的城市,希望过些日子我还能再来上海。
白兰(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汉语教师):20年前我第一次来上海,之后也来过很多次。这次是4年来第一次来上海,感觉有一点跟回自己的家一样。虽然变化不太大,但我注意到上海更绿了、更漂亮了,开了许多新的美术馆和画廊,但还是原来那座开放、活泼、充满活力的城市。
吴安平(菲律宾大学迪里曼分校副教授):我在2021年来过一次上海,上海的节奏现在依然很快。但这一次,我觉得上海更让人感到亲近。
我喜欢通过博物馆、古老的街道来欣赏保存下来的文化与传统。上海是新与旧的融合体,很多人对它现在的理解取决于对它过去的了解。
伊万娜(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律师事务所律师):我在中国留学的时候来过上海。我非常喜欢上海现代化的感觉。特别是新能源车非常多,我体验过很多中国生产的新能源车。
萨米尔(约旦安曼市政府文化事务顾问):我以前来过上海几次,但每次只待几天。这一次,我有机会在上海待了几个星期,让我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通过城市设计、规划和对夜景的巧妙利用,上海展示了中国的进步,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塔里克(巴基斯坦中国文化中心高级文职雇员):上海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是中国快速发展的缩影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
这次访问上海,我看到了科技带来的许多好处。例如,手机支付系统使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捷。然而,这种科技发展也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人们之间的互动和接触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在商场、地铁等公共场所,很多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的手机。人们似乎变得更加寡言,甚至对周围的美视而不见。这可能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上观新闻:谈到上海,很多人常用“摩登”“洋气”来形容。你会怎样描述上海?
谢里夫(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系主任):我会这样描述上海:教育城市、现代化城市、工业中心,“中国改变世界”的典范。
吴安平:于我而言,上海是一个交汇点,是一个全球中心,但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又保留了中国特色。
申祥风:上海是一个现代而又传统的城市。在来上海之前,我的老师告诉我,上海不是学习中文的好地方,“因为每个人都会说英语”。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切都是用中文写和说的。可以说,上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很好例子:在发展的同时保持自我与自信。
萨米尔:上海确实不像其他中国城市,尤其是北京那样,反映出传统的中国城市风格,但中国精神在这座城市随处可见。我不认为“洋气”的描述准确地代表了这座城市。上海从本质上、精神上、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都是一座中国城市,一座当之无愧的先锋城市。
「中国青年最大的特点是对未来的雄心」
上观新闻:这次研修期间,你们到上海很多地方进行实地参访,对哪些场景感触深刻?
萨米尔: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在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值得深入关注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上海的发展来预测中国的未来。
申祥风: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述了一段段反抗压迫、争取解放的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用手机拍了100多张照片。
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参访企业。在那里,我看到党建活动如何融入科技企业。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正在与企业家合作,确保企业运营不仅是为了赢利,还为了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
吴安平:当然,所有这些地方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兴奋的一个地方是崇明岛。上海通常以熙熙攘攘的外滩、南京路为代表,但崇明岛向我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上海。它表明社区在工作,村庄在发展,人们的生活在改善。
白兰:我比较关注文化产业,对米哈游公司制作的《原神》游戏很感兴趣。米哈游正在使用这一新的、年轻人很关注的产品和平台来推广中国文化,我觉得很了不起。
塔里克:我们还去参观了杨浦滨江、苏州河。这两个地方展现了上海独特的城市风貌与滨水文化。从历史遗产到现代科技,上海形成了丰富而多元的发展轨迹。
上观新闻:你们跟中国的年轻人有接触吗?从他们身上可以感受到什么特质?
申祥风:我利用空闲时间去了南京路、七宝、世纪公园、田子坊等地,结识了一些中国朋友。他们心地善良,一直帮助我,因为我不会说中文。
伊万娜:我发现上海的公园、体育场馆比想象中多,很多中国年轻人喜欢运动。我还跟一些人打了网球。他们都知道塞尔维亚网球运动员德约科维奇。
萨米尔:我有很多中国朋友。我认为,中国青年最大的特点是他们对未来的雄心以及为实现这一雄心而努力的毅力。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他们都有机会工作,并为自己和国家的未来付出努力、作出贡献。
塔里克:我发现中国城市青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可能与过去有所不同,更加注重创新、科技,也更加开放、自信。与上海的年轻人交往,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渴望、对多元化的追求以及对新事物的接纳。
这次在上海漫步或骑行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年轻人在创意小店、咖啡馆或者公共艺术空间聚集。这些地方是年轻一代生活的象征,展示了城市的活力和多元性。而此前,在很多外国人的印象中,中国年轻人的工作、生活节奏很快,都过着非常有计划性的生活。
上观新闻:通过实地体验,你们对上海增加了哪些认识?上海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萨米尔:上海是一个有组织的、美丽的、繁荣的城市。既关心人,也关心环境;既维护公共秩序,又保护公共财产。同时,上海还是一个优秀的旅游目的地和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
塔里克:上海在城市规划和发展方面展现了出色的能力,体现在高楼、现代交通系统和繁荣的商业区域。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上海也注重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平衡。城市的多元性和国际化程度,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体验。
当然,任何城市都有改进的空间。上海可能需要继续努力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挑战,如空气质量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此外,社会公平和包容性的问题也是需要关注和改进的方面。
「中国既要“做得好”,也要“说得好”」
上观新闻:除了上海,你们还去过中国哪些地方?
塔里克:我在北京生活了6年,可以说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在北京,我第一次体验下大雪、登长城、到天安门看庆祝中国国庆的活动。
6年时间一闪而过,但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感受到了之前没有感受过的东西,碰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中国给了我一个礼物,那就是“做我自己”。
伊万娜:我也是在北京留学的。除了北京之外,我还去了天津、大连、洛阳、南京、苏州、杭州、绍兴、深圳、广州等地。我特别喜欢云南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尤其是大理和丽江。
谢里夫:我去过河南、湖南、重庆、青海、湖北等地。我喜欢武汉这座闪闪发光的城市,我曾在那里学习过。我还喜欢青海的凉爽以及重庆的奇观,另外还看到了三峡大坝。
白兰:我在中国生活了15年。从喀什到海南、从北京到西双版纳,我去了很多地方。但中国这么大,所以还有很多地方没去,希望以后还能经常来中国。
萨米尔: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机会访问中国的众多城市。对我来说,中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复兴的地方。因此,我撰写了两本关于中国复兴及未来的书,分别以阿拉伯文、中文、英文出版。目前,我正在写第三本书,计划将我在中国的旅行经历和观察与2013年以来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融叙事与研究为一体,为阿拉伯读者提供对中国的新理解。
上观新闻:在一些西方媒体的报道中,在一些西方专家的研究中,中国的形象常常是失真的。你们受到了这种失真的影响吗?
谢里夫:没有真正受到影响。对所谓人权、民主和债务陷阱的批评,都不是事实。西方只是嫉妒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申祥风:在墨西哥,有一些人是这种宣传方式的受害者。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新的大国,会“利用弱国”,但我知道这是错误的。我认为,中国应该在西方网络媒体上、社交媒体上有更多的存在。
白兰:西班牙人对中国的了解不够深,很多人会受到这种失真的影响。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努力来传播真实的中国。前些天,中国政府宣布对西班牙等国家试行免签政策。这真是一个好消息。密切人际交往,对于消除偏见能够发挥很积极的作用。
萨米尔:西方媒体歪曲中国形象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因为阿拉伯媒体的国际新闻大多来自西方媒体。我认为,中国既要“做得好”,也要“说得好”,不应该把媒体空间留给那些故意歪曲中国形象的声音。最好打造一个能够提供真实新闻的国际媒体,让中国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2023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学员参加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 蒋迪雯摄
「我们有权根据自己的历史、特点实现现代化」
上观新闻:你们为什么会研究上海、研究中国?
萨米尔:近年来,世界各国民众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人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的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甚至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
就我个人而言,专注于研究中国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会影响所有国家及全球权力平衡。研究中国对于理解本世纪中叶的世界格局至关重要。第二,学习中国的经验并确保阿拉伯国家从中受益,这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巨大成功经验。
白兰:上大学期间,我选修了一门汉语课,慢慢被这门语言的魅力所吸引,然后旁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文学是我最感兴趣的领域。但与前辈汉学家更关注中国的古典文学和哲学思想不同,我更喜欢与中国当代社会紧密相连的当代文学。我翻译了一些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希望通过文学向西班牙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文学是一个极具力量的工具,能够让我们在沉浸于精彩故事的同时深入了解文化和观点。文学也能让我们认识到,无论你来自何方,我们都是人类,拥有共同的人性。
申祥风:中国文化是一种独特而强大的文化。中国有能力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进而应对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如果不去了解这些,就无法了解中国、把握未来。
上观新闻:中华文明是一个古老的文明、连续的文明。但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只有西方文明代表现代化、现代性,并不能接受“中华文明是一个现代文明”的观点。你们怎么看?
吴安平:现代的概念是相对的。中国完全可以主张自己的现代化方式。现代性是一个阶段,是达到一个目标过程的一部分。对于那些以一种特定观点看待现代和现代性的人来说,其他版本和变体的现代化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不可想象的。
萨米尔:我们阿拉伯人、中东人可能比其他人更清楚这一点:传统的西方文明是建立在种族观念基础上的,很大程度上主张特定人群、特定文化的优越性。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有能力在现在和未来创造“人类文明”。
记得几年前,西方媒体传播了许多关于中国对火箭缺乏控制的谎言,并声称它会在一个未知的区域落在人们的头上。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中国无法像西方那样实现现代化的观念永久化。
申祥风:中国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上海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但不是传统的西方式现代化。中国正在证明,实现现代化与保持文化根源是可以和谐统一的。必须强调,现代性不是西方文化的特征,而是地球上每种文化、每个文明的特征。我们有权根据自己的历史、自己的特点实现现代化。
「坚定发展中国家“走自己道路”的信心」
上观新闻:从你们的观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不是坚定了更多国家“走自己道路”的信心?
申祥风:我来自墨西哥,一个发展中国家。我清楚地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让墨西哥人大开眼界、深受触动。很多墨西哥人都热衷于讨论中国的发展进步,并将中国视为榜样。
吴安平: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适合中国人民的道路,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愿望。在菲律宾,政治学家主要研究英国、欧洲、东南亚地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奥秘,是我可以为我的国家所提供的新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坚定了发展中国家“走自己道路”的信心。
萨米尔:过去几十年,中国提供了伟大而成功的发展经验,为国家的复兴提供了重要管理经验。中国的成功建立在自己的特点之上,但也有一个对发展中国家有益的总体成功框架。这涉及在坚持国家主要目标的同时,在思想和应用方面的灵活性。每个国家都应该了解自己的独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殊性制订计划。
谢里夫: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各国的共同繁荣,必将带来世界和平,引导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它既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又能促进国际和平的建设。
上观新闻:从“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的一系列重要倡议在你们的国家和地区引发了怎样的反响?
萨米尔:去年,也是在12月,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顺利举办。阿拉伯地区积极响应中国倡议,标志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加强。
谢里夫:基于共建“一带一路”,尼日利亚兴建了很多基础设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中国和尼日利亚的人员往来更为频繁。
同时,全球发展倡议正在促使尼日利亚改变一系列内外政策,以适应发展趋势;全球安全倡议正在促使尼日利亚将其边界、实体安全化,并进一步支持西非区域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尼日利亚为文化复兴而奋斗,维护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又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价值。中非之间日益相互欣赏、相互学习。
申祥风:墨西哥还不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正式成员。但毫无疑问,中国和墨西哥之间更密切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的共同发展。深化两国之间的联系,我认为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研究的价值在于研究对象本身——中国」
上观新闻:与传统的汉学研究相比,现在的中国学研究有哪些新趋势、新变化?
塔里克:我们经常讨论,与老一代学者相比,年轻一代的中国学研究具有不少显著特征。比如,年轻一代的中国学研究有意识地摆脱西方中心主义思考模式,进一步以全球的视野来把握中国的发展道路。
同时,中国学研究的问题意识更加本位化、多元化,而不再像过去中国学研究权威基本在美国和欧洲。当大家带着自己的本土意识、问题意识来研究中国学后,自然会使中国的形象更加丰富。
选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乃至试图割裂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以此来维持所谓学术上的独立、自洽,是不合时宜的。越来越多的汉学家、中国学研究者相信,对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理解的深刻化,实际上折射出的是对世界、对人类、对文明理解的深刻化。
申祥风:中国研究正在更多从文化研究转向经济社会研究。儒家、道家和佛教仍然是中国研究的重要方面,但经济、技术发展、社会政策和外交政策研究也越来越多。
上观新闻:你们接下来有何研究计划?
申祥风:我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外交政策,我计划继续就这一主题进行研究。这次来到上海,我感到通晓中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如果不能直接研究用对象国文字写成的资料,犯错误的风险会更大。
萨米尔:我最喜欢的话题是中国的未来。我相信,这也反映了全球范围对中国研究的兴趣转变。
上观新闻:中国学研究有助于促进世界社会科学变革,实现“去中心化”吗?
吴安平:中国研究的价值在于研究对象本身——中国。通过研究中国,我们得以优先考虑亚洲人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其他方面的运作。它削减了西方对意义和意义创造的“操纵”。虽然仅仅研究中国不能完全实现“去中心化”,但关注中国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重要且积极的一步。
申祥风:为了“去中心化”,中国学者和其他国家的学者之间必须进行直接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是非常有价值的。
上观新闻:“研究中国就是研究世界、研究前沿。”对于这句话,你们是怎么看的?
吴安平:研究有着几千年文明、经济和政治实力的中国,就是研究一个道路清晰、前途光明的国家。当然,中国也要注意保持谦逊。历史对那些突然试图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人可能并不友好。
亚洲人有自己的一套规范、价值观、习俗和传统。我想,这就是中国引领亚洲走向世界、塑造未来的意义所在。
申祥风:中国在高铁、航天技术等许多方面都走在了前列。中国的绿色发展也是世界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先锋最专业炒股配资,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应该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