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实盘杠杆,坐在桌前,边细想着如何落笔回忆这一年来采访感受,边在本子上罗列着今年来发生的件件大事。
想起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还忙着在炉上盐蒸橙子,学着网上的偏方,试图缓解新冠带给我的“吞刀痛”。
如今,新冠对于人类的威胁终于退去。2023年,国家宣布,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回归“乙类乙管”。久违的烟火气,重返人间。作为一名医药记者,经过了2022年的疲惫后,内心寻思着是否可以躺平了,但要躺平终究不易。
过去三年,新冠病毒出现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流行规律被扰乱。2023年2月中下旬起,流感病毒登场;几个月后,呼吸道合胞病毒紧跟其后;9月底,支原体肺炎又在隐隐作祟;11月,流感病毒卷土重来。这一波一波的流行,苦了呼吸科医生,接受采访的医生无奈自嘲“加班加点日夜苦干”,这也提示我们,人类与病原体的斗争,其实永无止境。
面对病原体,不同于医生,记者无法“上阵杀敌”,职责在于记录,但除了记录,究竟还可以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常常扪心自问,也在努力将在报道新冠时积攒的经验,融入其他急性呼吸道疾病报道,继续探索如何做建设性报道。
这一年,生活秩序恢复正常,采访工作忙碌照旧,更密集跑一线,感受医药行业的变化脉搏,细数了一下航旅纵横上的飞行记录,全年飞的次数超过了疫情前。
这一年,医药行业有诸多变化。
中药材上演一波一波过山车行情。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2022年12月底抗疫类中药材被抢购,相关药材价格飞涨,且“一药难求”。到了2023年2月,在春寒料峭中走访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安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时,药商们在感慨,之前赚到的利润正在亏回去。始料未及的是,4个月后,中药材竟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反季节暴涨行情,直到8月,这波行情才慢慢回调,但会不会再反弹,业内还在观望。
中药价格的不稳定,既让上游种植户难以规划产能,又在冲击下游工业企业的生产。中药价格失衡背后,跟长期以来资源匹配失衡有关。
在中药材产业链上,工业及终端的市场规模与营收水平远高于种植端,工业企业为整个产业链的获利主体和话语权掌握者,但长期不重视源头和供应链保障;再加上中间环节混乱,生产环节得不到反哺,客观上造成中药材生产端保障能力薄弱。中药产业的这种失衡如何解决,需要决策者关注。
这一年年中,医疗领域迎来“雷霆反腐”。
近年来,医药腐败呈现蔓延扩散和隐秘之势,且已成为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的重要推手之一。短期内,医药反腐对医药行业余震仍在,而从长期来看,有助于净化医药行业生态、控制医疗交易成本和降低道德风险。但在推进医药反腐过程中,需建立长效机制,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回顾自己刚跑医药条线时,恰好赶上医药行业评审制度深化改革大时代,这几年,也目睹了国产创新药行业高歌猛进的态势。
2015年起进行的医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点燃了创新药研发与投资热情,大批生物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18年的港交所18A规则、2019年的科创板均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给生物科技提供融资渠道的同时也给投资人提供退出通道,大批投资人参与到这个高风险的生物医药行业中。2020年新冠疫情后,各路资本狂热入局,创新药企更是火热,估值不断被抬高,泡沫也在被吹大。
经历前期的过热后,在创新药回报充满不确定下,再加上外部资本市场低迷,生物医药行业的泡沫逐渐被挤破,一些企业估值面临重构。
亚盛医药董事长兼CEO杨大俊说,资本的投入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没有了资本,就相当于机器缺少了润滑油。对于投资人以及药企而言,目前遇到最大的挑战是,对于创新药的回报,缺乏信心。
在这一年里,我感受更为深刻的是,创新药行业惨烈的淘汰赛已开启。为了度过这一轮的资本寒冬期,各家企业密集砍管线、缩减开支。
在采访中,我也经常问各家生物医药的创始人、各医药投资人,这轮调整,到底何时真正触底反弹,但得到的答案不一。
和铂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王劲松说,虽然行业整体是非常严峻的,但在具体细分领域,大家仍然在关注那些前沿的创新,那些能够为市场、病人带来价值的创新,相关的投资仍然没有停,这是我们往前发展的动力,绝对不会躺平,一定要持续不断地在创新最前沿的地方探索,将其转变成产品,转变成价值。
这一句,想必也是很多国产创新药企人的心声吧。
这轮调整中,一些“伪创新”逐渐被洗牌出局。不过可喜的是,国产生物医药企业也在展示其韧性发展的一面。
国产创新药出海目不暇接。截至目前,共有六款国产原研抗癌药先后在欧美国家获批上市,而这一年,数量就占了四款。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频现,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都大幅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数量超过50笔,潜在总交易额超过400亿美元。
医药行业已进入转型升级发展关键阶段。人类历史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作为记录者,我相信实盘杠杆,国产创新药行业的发展亦如此。